谁也不会想到中保沈阳分公司会以这种“措辞强硬”的极端方式处理它与原合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关系。
1月26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中保沈阳分公司)在省内多家报纸显著位置上发表了一份“特别声明”。
据了解,声明警告原来合作企业和员工不得以该公司的名义开展保险业务和活动,并列出了与中保沈阳分公司停止开展业务的67名业务人员名单。
声明:此67人与中保无关
据悉,此次声明称:“下列人员因种种原因已经被中保沈阳分公司停止开展业务,中保沈阳分公司要求其在该声明登报后两日内到中保沈阳分公司办理相关手续,对外不得再以中保沈阳分公司的名义开展保险业务或者进行任何活动,否则,其一切行为应由个人承担责任,与中保沈阳分公司无关。”
在67人名单之下,中保沈阳分公司称自身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并无任何其他名称,有些企业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或中保沈阳分公司新设立的机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和市场开发行为,违反了《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其一切行为并未得到中保沈阳分公司的同意,产生的所有争议和纠纷与中保沈阳分公司无关。
令人惊讶的是,记者发现在67人名单中,中保沈阳分公司两名原高层居然也榜上有名,分别是中保沈阳分公司原副总经理车驰和中保沈阳分公司理赔中心原主任李道军。这二人目前的身份,前者是大地财险沈阳分公司总经理,后者是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沈阳分公司总经理。而67人也多为半年前跳槽者。
人走,保险业务也走?
其他一些保险公司的负责人显然对此也觉得相当意外称:“这么多年来,辽宁地区保险界还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措辞严厉的声明。”据了解,这些中保原“旧将”目前已经跳槽流落到辽宁的其他一些保险公司。
中保沈阳分公司为什么要发这份声明呢?中保沈阳分公司营销管理部张明祥经理表示:“发这个声明,主要是为了维护目前沈阳中保的权益!”
张明祥毫不避讳地称:“有些人,跳槽了仍然在做业务时冒充中保公司,然后搞到业务就拉到新公司,而保户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业务已经被‘转移’了。”
张认为,一些离开中保的旧将,实际上多数都是“跳槽”或者“不辞而别”,按照规定应该办理相关离职手续,现在这部分人员不但没有办理手续,反而以不正当竞争方式争夺中保客户,借用市民对中保的品牌、信誉度抢夺客户,中保必须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于大地财险、中华联合财险的两位老总“榜上有名”,张明祥对其真实性予以了确认。当记者提出“是否会因此造成几家保险公司之间的不愉快”时,他表示:“现在都是企业间竞争,这我们也没办法,我们只想告诉社会,这些人已经不是中保的人了!”
那么,中保沈阳分公司此番的“特别声明”,真的是针对维权并告知天下吗?据一位知情人士称:近半年来,沈阳各新兴财险公司挖人愈发“疯狂”,而中保沈阳分公司遭到的挖角则更加严重。
声明背后的人才之争
实际上,无论是在资金实力,还是保费规模、品牌知名度,甚至是福利待遇上,中保财险沈阳分公司均曾排在沈阳地区保险机构的前列。
但是随着中保重组“一分为三”(重组后分为中保控股公司、中保财产股份有限公司、中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及美国AIG等企业的参股和海外上市,总公司对分公司的成本以及业务要求越来越高。而相比下,新兴财险公司给出的待遇则更加“优厚”,不由得让一些老业务骨干“怦然心动”。
据沈阳市府广场附近某财险公司营销经理透露:在目前保险代理人制度开始推广后,财险的大宗业务有一部分开始集中在一些业务骨干、资深经理手中,仅个人就可以让成百万、上千万保费规模的大客户“随着自己走”。因此这样的人才跳槽另立门户,财险公司必然损失惨重。
据辽宁省保监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底,全省保险业(含大连)保费收入达到205.5亿元,而保险营销员为56000人。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对于“握有大客户”的优秀保险人才目前都不惜重金挖角、延揽。
省保监局的谢明川表示:“这样的事情也是保险业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但是保监局不会介入这样的企业行为。”
一位保险业人士指出,中保沈阳分公司这次举动,意味着这个原来的国有“庞然大物”在财险竞争日益激烈、互相挖角、的背景下,已经开始越发警觉并开始逐步反击,沈城未来这样的“警戒”将会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