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大批寿险公司及分支机构设立,营销人才明显不足,让保险市场陡生变数。精英制随着新外资公司闪亮登场,再次成为关注焦点。所谓精英,不仅要有不菲的保费收入,还要有知识营销的手段,即通常所讲的集保险、基金、证券等知识于一身的理财顾问,赢得高端客户。精英制看起来很美,却难站稳。保险市场跳跃式发展,让寿险营销产生混乱,持续升级的人才争夺战使得精英制乱了手脚。
尝试初结果实践证明,营销员制是推动个险发展的最好办法。但存在诸多问题,如人心不稳、产能下降、急功近利等,所以,国内保险公司从未停止过对营销模式的探索,提及最多的就是精英制。保险公司希望通过吸收优秀营销人才,加强团队稳定性,提高产能,改善保险营销的形象。精英制下的保险营销员拥有证券、银行、保险等综合知识,能为被保险人提供周到的理财顾问服务,营销员也能像律师、会计师那样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职业。
但几年下来,精英制的尝试仍然没有结出好果子,主要原因在于保险公司忙于扩大市场份额,没有建立精英营销员培训机制,只是任其自由发展,等到营销员具备了一定的销售规模后才会给予政策扶持,类似锦上添花。因此,现在保险公司的精英营销员只是那些保费收入高的营销员,很多人的销售方式仍然停留在勤跑、勤问的体力劳作层面,而不是知识营销阶段。
去年一些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后,高调建立营销模式,给精英制带来了新风。如一家中美合资的寿险公司营销员的门槛非常高,过去年薪10万以上,没有保险工作经验。当然,待遇也优厚。经过短暂的培训以后,这批营销员上岗展业,开局不错,产量为一般营销员的三四倍,也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高端展业的好名声。
精英制受冲击打造精英营销员看来有了新的出路,这半年多来,很多保险公司都招收精英营销员,条件要求五花八门,都不离高薪这个中心。精英营销员让人看到了些许希望,但今后的成长,让人乐观不起来。
这种精英制也未能摆脱短视行为的俗套。保险公司选取自身条件高的营销员,与其说看中他们做保险的能力,不如说是他们的现有资源,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按照社会交往规则,这些精英营销员活动的“圈子”也应该是同等收入的人群,有保险意识,对保险的需求量很大。这是保险公司最希望拥有的客户。可精英营销员手头资源迟早有用尽的一天,如果无法拓展新的渠道,他们的出路与普通营销员没有什么区别,很难继续得到优厚的底薪,最终自动脱落或者另寻出路。
即便这批精英能够顺利成长,从单个营销员成长为一个营销团队,仍然难以稳定下来。在人才需求旺盛、僧多粥少的前提下,更高的待遇也能开出来,精英营销人才很快会被别的公司以高价挖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形容营销员的变动快毫不为过,有时营盘都会被人端走。
现实就是这样无情,最近某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做广告,招聘营销经理,条件比较优厚,即便一笔业务也没有,也有可观的底薪,还有培训以及展业名单。但据介绍,所谓的营销经理手下要有营销员,要享受优惠待遇,就要带一批营销员过来,马上拓展业务,见到成效。那些有队伍的精英营销员自然也成为猎取目标。这无疑成为对精英制的一个挑战。
从市场上看,营销员还属稀缺资源。虽然说营销员进入门槛低,但留存率也很低,营销员说走就走,能够留下顺利成长的人有限。而新的保险机构迅速增加,迫切需要开展业务,本身没有人才储备,只有挖角。挖角的重要砝码就是薪资待遇,营销员的价值已被高估,营销员跳一次就涨价一次,无形中增加了保险成本。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好方式,但前提要讲公平规则,现在来看,在营销体制上,公平的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保险公司存在“懒汉”心理,破坏游戏规则:反正有现成的营销员可以用,没有必要花力气招人、培训。那些醉心于打造精英营销员的保险公司,恐怕更多时候是在为他人做嫁衣了,久而久之,精英制便又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