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我国实现保费收入4318亿元、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5%的大好形势下,人寿保险的增长速度却明显放缓,上海、北京等地甚至一度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人寿保险保费何以会负增长?究其原因,关键是保险市场现存的结构性不合理、经营观念不成熟、险种开发趋同、售后服务不足,不能投民所好所致。
买了保险,担心得不到保障 眼下,虽然居民手中闲钱不少,但愿意将钱投入保险公司的人却并不多。原因何在?担心得不到保障,是一个重要因素。 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保障。老百姓买保险,为的是降低不确定风险的危害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但目前有的市民购买保险,对专业性太强的合同条文普遍感到看不懂,难以确切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不可避免地处于信息劣势地位。有些投保人于半知半解中草率在合同上签字,等到保险事故发生后,才发现所签保险合同中有诸多限制和条款,得到赔付相当困难。其结果常常造成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最终选择风险自留的方式,拒绝投保。
险种趋同,可供选择产品不多 由于起步较晚,许多寿险公司都是90年代初新建立的,开业经营不到10年,他们的初期做法主要是增加保费收入,扩大资金来源,抢占市场份额。据此,各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品种大同小异,与国外成熟和理性的保险公司注重“市场细分”和“量身定做”的理念和做法差距较大,可供投保人选择的品种很少,而且费率统一,加之由于市场数据不足,精算费率困难,不少保险品种覆盖风险较广泛,打包承保等原因,寿险投保问津者减少也是情理中之事。比如重大疾病险涉及十多种疾病,其中有些疾病在一些地区的发病率甚低,但是保民却仍要为这些疾病付保费。另外,寿险的合同期限较长,一般在10-25年,投保人考虑再三,往往只好选择放弃。
理赔纠纷,投诉费时费力 眼下,保险理赔纠纷屡见不鲜。虽然大多数是因为投保人对保险条例不了解所致,但是一旦纠纷产生,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能迅速做出仲裁。至于法庭判决,虽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费力、费财、费时,毕竟是投保人不愿意见到的。而且,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实际理赔纠纷中,投保人常常处于不利局势,其切身利益很难得到保障。 另外,有些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操作不规范,展业和理赔时服务态度截然不同,也令保民意见较大。
回报收益,相对缺少优势1996年至2004年,央行八次降息,银行存款利率较低,而股市又长期低迷,市民手中的闲置资金迫切需要找到投资回报高、现金流稳定的去向,如此状况为寿险公司分红产品提供了销售空间。于是,人寿保险过去几年出现超常规的的高速增长。一些保险公司于是还将保单放上银行的柜台。可是去年底来,股市出现动荡迹象,央行又首次升息,并有继续升息的预期,一时间人寿分红险种收益率优势便逐渐减弱。有业界权威人士说:寿险出现负增长的直接原因,与分红险种的大幅降温有关。保险的最根本之意是由众多有同样风险的投保人分摊少数不幸人的损失,保险公司从中挣一个“时间差”和“劳务费”。而要追求高受益的回报,就非保险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