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险网
>>
人才动态
>>新闻
保险业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2006-2-16 21:36:03 来源:新闻晨报 编辑:szbx 点击:
截至目前,我国保险史上出现了三次人才大“地震”: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平安、太平洋的相继成立打破了人保财险一家独大的格局,开始了保险业最初的人才交流;第二次是1996年新华、泰康的成立;第三次就是去年18家保险公司被一下子获准开业,再次引爆我国保险业的第三次人才大“地震”。
保险业界的一致共识是今后几年将有年均超过15%的市场增长率,中国保险市场的迅猛扩张让各公司的人才储备越来越捉襟见肘。随着国内金融市场逐步向国外机构开发,外资保险公司也开始与国内保险公司一起逐鹿中原,已经成为了国内保险业“人力资源抢夺战”的又一支“主力军”。调查显示,保险业成为高端金融人才流动最频繁的行业之一。
2005年中国保险教育论坛国际学术会议透露,目前的300多家保险分支机构,年缺口在万名以上。据统计,1980年到2004年,保费收入25年间从4.6亿元猛增4318亿元。与此同时,目前全国只有48所全日制高校设立保险本科及以上专业,保险专业毕业生每年仅2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保险专业几乎空白。有材料表明,全国每年保险人才需求在16000名左右。这种大背景下,既拥有多年实际操作经验,又获得硕士以上学位,且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的保险业人才无疑将极具竞争力,同时也势必将成为潜在的高收入人群。
保险业呼唤五大专业人才
从现代保险业的运作流程来看,当前中国保险业需要五大类人才,即管理人才、业务人才、投资人才、法律人才和技术人才。
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除需要掌握管理学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外,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保险公司的运作流程,保险企业与一般制造企业以及其他金融企业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经营管理工作。这就决定了个人和团队突出的保险产品市场营销能力仅仅只涵盖了保险经营很小的一个范围,从普通客户经理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人才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落差,业务知识的不足成为阻碍保险企业从内部基层员工中选拔和培养管理人才的重大障碍。
过去人们对保险业务人才的认识相当狭隘,实际上保险业务人才包括有市场开发、产品设计、保险精算、展业、承保到客户服务、理赔等有关保险业务的专业人士。过去经过短期内部培训或者原始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能够迅速形成一支初具规模的营销队伍,但从业人员素质就无法提升到高层次,一专多能的宽口径高级业务人员更无法以该模式发掘和集聚。
随着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保险企业对于投资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保险业投资人才必须了解证券市场的运作,掌握资产组合分析、资本资产定价、套利定价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等金融投资学的基本理论,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操作,并且熟悉金融投资管理。尤其关键的是要深刻认识保险业证券投资的特殊性,在遵循一般原则前提下根据保险业特点灵活处置。
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划
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职业规划中十分关键的要素,特别是报名参加像在职研究生这样周期较长继续教育项目。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和获取专业资格认证是帮助自己向保险业高端人才目标发展的有效途径,两种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项目可以相互辅助,前者由于还能在通过全国统考后申请国家承认的同等学力硕士学位通用性更强,并且还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保险业理论知识,更为全面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现代金融业的一大特点是关联性和整体性,保险行业从业人员和有志于投身保险行业的社会人员选择在职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方式来充电,除了要格外关注该院校相关专业本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外,还要注意挑选在金融领域整体实力比较强的院校。例如在上海本地及周边地区,上海财经大学在金融领域就具有无可置疑的比较优势,不仅金融专业门类齐全,保险与精算方向尤具实力。财大和国际保险培训巨头“美国人寿保险公司管理学会”(LOMA)、“英国保险学会”(CII)、“英国保险精算协会”等国际权威专业机构合作,建成了部分项目的国际从业资格考试与培训中心。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具有领先提供国际化保险学研究生教育的强大爆发力。财大还建设有PROPHET保险精算模拟系统。
【
推荐给好友
】【
打印
】【
进入论坛
】
相关链接
·
2008保险八大风波人物
·
保险税收优惠步伐将正式迈出
·
“扩内需”引来新需求:保险业作用不容忽视
·
保险业高管今年大洗牌
·
保险业三十年变身:从补偿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