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险网>>企业频道>>新闻
江苏企业年金市场上半年开局大热
2005-6-28 16:58:44     来源:   编辑:rhx  点击:

    记者从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获悉,今年上半年江苏省企业年金市场开局大热,该公司仅第一季度,企业年金的收入就达到20个亿,相当于去年全年收入的80%,与前年相比,远远超过前年的全年总量。

    权威人士认为,江苏人寿保费收入占到江苏人寿保险市场的54%,企业年金又在各家保险公司中属团险业务的大头。从这个“窗口”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江苏省企业年金市场开局大热,不是一家保险公司的独有现象。

    企业年金又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它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构成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三根支柱”。

    作为企业薪酬体系的一部分,企业年金由于它把本来属于当期的收入延期到未来支付,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短期效益的薪酬体系,增强了企业薪酬体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吸引人才,在国外,又被称为留住人才的“金手铐”。

    江苏省的这项第二养老保障计划1996年开始“破题”,由于它不像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执行,只是政府给予税惠政策、由企业建立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保障计划,前期发展缓慢。到去年底,南京市也只有314户企业缴纳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5086万元,参保职工44262人。

    今年上半年江苏省企业年金市场开局大热,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从地区来看,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经济发达的城市。

    不过,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团险销售部经理张绍白解读数据时说,“开局大热”的背后,显露出的是,多层面正在发生的变化和现代企业的人才价值观。

    据江苏人寿保险公司的材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为职工购买补充养老保险的江苏省国有企业,除传统的电力、金融、烟草、通信、石化等实力行业外,不少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行业加入进来,所涉及面较广。保险专家认为,它反映出国有企业在效益上升的同时,进行财务谋划———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一个半月工资”可税前支付的税惠政策为职工的未来考虑,体现出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大型国企领导对单位职工更加负责。

    记者认为,它背后反映的是当今国企全新的人才价值观。

    长期来国有企业的弊端就是:给高素质人才低价位回报,时间一长,难以体现人才的价值观,有才能的人只好作“跳槽”选择。

    而当前,企业职工对于工资的需求大于对福利的需求,这种需求正成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的依据,与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不如把钱直接发到职工手里,但从职场反馈的情况看,现在人们找工作,除普遍关注薪水外,对“三金”关注度明显提高。

    市场的变化,迫使企业在确定“人才战略”时,一改过去。记者特地留意到,江苏省国企的企业年金,从明细的个人账户上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为绝大部分职工考虑的。按文件规定,作为员工福利计划,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可以根据职工对企业贡献度的大小,出现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别。但各家在补充养老金的补贴标准上都有个统一的标准,差距并不是拉得太大。越是大型企业补充养老金的补充标准越是透明,决不是“给当官的送一笔钱”。

    记者还注意到的现象是:一,三资企业虽在整个行业保险中只占5%,这些年总量增长不大;二,民营企业,占比数较小。保险专家分析,大多中小“三资”企业不是不知道政策,只是利用“两免三减半”的税惠政策,采取注重短缺效益的薪酬体系。不过,人才流动后也有了这种需求;作为民营企业,主要是目前大多都较弱小,宝贵的资金还要用在再生产,还没有能力为员工买未来的保障。不过,从数据分析,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地区,企业对这一制度有了浓厚的兴趣。(曹介森)


相关链接
·企业年金新格局 银行PK养老保险
·银行保险话语权放大 年金争夺战硝烟正起
·年金移交倒计时 平安太平同质化大撒网
·保险机构打响“年金牌照战”
·方力:保险业要大力促进年金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