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险网>>行销>>保险研究>>经营>>新闻
保险没有好与不好
2005-6-20 16:13:55     来源:   编辑:rhx  点击:

    钱先生可能算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投保人了。十几年前,大部分国人对保险还相当陌生,甚至对保险推销员怀有反感的时候,钱先生就已经投了生平第一份保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含有自行车在内的家庭财产险。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是可以列入资产之列的,所以他投保了一份。这份保险钱先生一连投了好几年,曾经三个月被偷了六辆自行车,可当时一年却最多只能得到300元的赔偿。

  从这份保额不高的保险开始,钱先生逐渐形成对保险的依赖,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将保险作为自己规避风险,保障家庭相当的生活水准的重要方式。

  有风险就投保

  回忆起这十几年中投保的经历,钱先生概括为“一旦出现新的风险,就即时地投保”。

  1995年,钱先生的爱人跳到一家外企工作,失去了国企提供的医疗和养老保障。但是公司每年提供5000元现金,员工可以自由选择购买各种商业保险。他爱人将这些钱全部用来购买了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

  就在购买保险的第二年,钱先生的爱人生病住院了,花了2000多元的医疗费。而她当时花了200元左右投的住院医疗和补贴险,就赔付了近2000元,最后自己只掏了100多元的医疗费。

  同一年,钱先生的儿子满周岁了。那时候子女婚嫁金这个险种卖得非常火,当孩子上高中、大学、结婚时都会有一笔保费的领取。为了保证孩子以后受到良好的教育,钱先生的家人给儿子投了一份几十万保额的教育险,当孩子21岁的时候就可以领取这笔钱,用以上大学继续深造。

  钱先生认为,“这份保险最大的好处在于,如果父母出现意外,它有免除责任,孩子的教育费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同时投保时8.8%的年利率是今天的三倍左右,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低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方式了。

  于是,在给自己的爱人、孩子投了保险之后,在国企工作的钱先生开始给自己买养老险。最开始他买的是保障型的,之后买了分红型的。钱先生坦言,买分红型的养老险其实只是当作一个储蓄的方式,“在没有更稳妥的投资方式的时候,就选择自己最了解,又最安全的方式。”

  随时查漏补缺

  原本以为,像钱先生买了如此多的保险,应该能够获得全方位的保障了。没想到,依然有漏洞。

  就在去年,钱先生出差了一段时间,家里没有人居住,等他出差一回家,看到的是“水漫金山寺”的情景。原来,他所居住的那栋楼下水管道堵塞,自己住在一层,再加上暴雨,家里所有的家具都被臭水淹了。“那真是损失惨重”,钱先生显得很无奈,那段时间只好住在宾馆里,因为没有买家庭财产险,所有的损失都得自己承担。

  但这件事之后,钱先生还是没有买家庭财产险,他并不讳言是因为“还是存在一些侥幸心理,觉得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很低”。

  而这种侥幸心理可能正是现在许多人的一个通病。其实买一份消费型的保险,像意外险、家财险等,可能只需要一两百元,也就是吃一顿饭的钱,但是如果发生意外,将会在困境中获得雪中送炭的一笔保费。前不久,在浙江的台风中,那些倒塌的房屋如果投了家庭财产险,就能获得相当的保费,另外像盗窃、火灾等也都可以列入赔付的范围。

  钱先生总结自己十多年来投保的经历,最大的体会就是保险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是否适合自己。一定要在风险出现后,及时地查漏补缺,如果在意外发生后才想到保险是无济于事的。

  当然,保险绝不是越多越好,钱先生虽然买了很多保险,但是每年的保费也就占全家收入的20%左右。他觉得现代家庭买的保费占家庭收入的20%—30%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比例,如果高于30%,就等于放弃现在的生活品质去追求未来的,这显然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相关链接
·保险理论研究的展望及热点问题
·地下保单重现深圳 老百姓不满意国内保险服务
·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 
·培训保险就业,都要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