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险网
>>
行销
>>
保险研究
>>
行业
>>新闻
苏州保险市场的调查报告
2005-8-3 16:03:58 来源: 编辑:szbx 点击: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上海、西连无锡、北靠长江、南接浙江。苏州市下辖6区5个县级市,2000年人口578.17万。苏州是闻名遐迩的“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是目前国内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
近20年来,苏州保险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通过对苏州保险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管窥苏州乃至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程和特点,并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从禁止到限制:在零起点上实现保险业务规模的高速增长
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开始了极富意义的制度变革: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重开保险市场,开始了市场化配置保险资源的步伐。1980年,苏州唯一的保险公司苏州人保恢复国内财产保险业务,当年实现保费收入326.8万元,赔款支出4.5万元。1990年,保费收入增加到14676万元(不合涉外保费收入),较1980年增长了43.9倍。同期全国保费收入由4.6亿元增长到160亿元,增长了33.8倍。2000年,苏州保费收入达220528万元,较1990年增长14倍。而2000年全国保费收入为1596亿元,较1990年增长9倍。两个10年中,苏州保险市场业务规模增长速度都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何以如此?
众所周知,这20年中,中国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国的国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同时,由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直接管制,微观经济主体决策自主化分散化,人们感到来自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过去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的风险逐渐向个人转移,人们的风险意识逐渐觉醒。在社会保障产业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人们便产生了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从理论上讲,保险市场规范(以保费收入表示)是多因素的函数,除了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即收入因素、风险意识因素影响外,还受到保险产品价格、进入保险市场的保险资本量、保险技术和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近20年中,保险产品价格基本上是被管制的,保险资本量是受政府的市场准人政策控制的,增长缓慢,保险技术和人才的增加同样是一个慢变量,在同样的改革进程中各地人们的风险意识基本相同。因此,影响保险市场规模的最根本因素就是收入因素,且收入与保险市场规模正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当GDP增加一个百分点,保险业务以指数速度1.6个百分点增长,我国保险收入的需求弹性具有大于1的倾向。
20世纪80年代,苏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州GDP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苏州不仅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而且是改革开放的前沿。90年代苏州共建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到2000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355.6亿美元,500世界强跨国公司中有77家来苏州投资兴办了172个项目。1999年,苏州GDP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7位,出口总额第4位,财政收入第10位。2000年GDP为1540.68亿元,进出口总额200。7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7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87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803.7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名列前茅。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无疑为苏州保险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成为保险市场规模函数中的强有力的自变量。
比较苏州保险深度和密度等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也可印证这一点,详见表1。
由于苏州GDP增长速度大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致使同年保险深度(保费与GDP之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增长率相对缓慢,远远赶不上保费增长率,结果保险密度大幅攀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苏州保险密度要高得多,2000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5.72元,2001年高出340元。上述情况也许称得上苏州特色或沿海发达地区保险业发展的特色之一。
表1 苏州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与全国比较表
1995年 2000年
保费收入 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 保费收入 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
(亿元) (%) (元/人) (亿元) (%) (元/人)
苏州 4.40 0.49 76.79 22.05 1.43 381.42
全国 615.7 1.07 51.00 1596 1.8 125.70
资料来源:根据《苏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整理
二、从垄断到竞争: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近20年中,中国保险市场另一重大的制度创新是:打破垄断,促进竞争。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只要具备了相关条件,经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批准,向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就可经营保险业务。从1986年开始的10年间,陆续有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等10余家保险公司经批准进入市场,打破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家垄断的市场格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太保、平保两家公司先后进入苏州保险市场,2000年初,天安保险公司进入苏州市场。保险供给主体的增加打破了以往市场的平静,竞争引起了各公司市场份额的变化。以下是各公司所占份额的变化情况,详见表2、表3。
表2 苏州产险市场中各公司所占份额 (单位:%)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人保公司 74.96 71.96 69.88 64.23 60.68
太保公司 21.39 23.10 23.09 25.97 26.27
平保公司 3.65 4.97 7.03 8.33 9.66
天安公司 — — — 1.47 3.19
资料来源:苏州市保险同业公会
表3苏州寿险市场中各公司所占份额 (单位:%)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国寿公司 65.04 67.37 63.61 63.86 50.44
太保公司 27.61 25.50 24.56 21.35 26.13
平安公司 7.35 7.13 11.84 14.79 23.43
资料来源:苏州市保险同业公会
以上数据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保和国寿二公司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降,但目前仍是产险和寿险市场的主导者,这与全国情况并无差异。但苏州平安公司的业务发展神速,尤其在寿险市场,与先期进入苏州的太保寿险几乎难分伯仲。
从理论上说,保险市场由垄断向竞争过渡会迫使保险公司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展业务,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降低产品价格,力求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并最终提高保险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改善消费者福利。而且,由于保险产品以下两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建立一个竞争性市场更加重要。
1.保险产品只不过是一纸合同,代表公司对消费者的有条件的赔偿或给付的承诺;公司精算等部门设计算定以后,便可几乎无限地向消费者提供;与有形产品相比,其生产过程简单,不需要车间和仓库。因此,只要有符合可保条件的消费者,公司可大量迅速生产、出售。
2.保险产品(尤其是寿险产品)一般是非寻求性产品,即人们一般不愿主动购买,因此,需要公司推而广之,推而销之。
近年来,苏州保险供给主体增加,确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一些新型寿险产品在强大的营销攻势下十分畅销;各公司竟相招兵买马,增设业务机构,努力扩大销售,2001年苏州保险业提供了4000余个就业机会;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抢占市场先机,平安保险在苏州创办了全国电话服务中心。一系列努力的结果是:市场业绩在持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仍能保持快速增长。如果说从1980年开始的前15年苏州保险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是由于保险需求从被压抑的状态解脱出来,并伴随地方经济的迅猛增长而产生的初始增长,那么,这之后的增长则得益于供给主体多元化后竞争的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供给创造了需求。以苏州产险为例,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结果市场规模被“做大”了。详见表4、表5。
表4 1999年苏州产险市场主体保费结构分析表 (单位:万元)
总保费 车险 水险 非水险 赔付率(%) 总保额(亿元)
保费 保费 保费
人保 46036 25369 3429 17238 59.0 1492
太保 15208 7205 776 7227 57.6 627
平保 4820 2528 406 1886 46.0 178
资料来源:苏州保险同业公会
有趣的是,与南京相比,苏州的经济规模、进出口总额、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收入性指标都更高,但保险市场业务规模要低。2000年苏州保费收入为22.05亿元,而南京为24.91亿元。这是否违背了前述收入水平高则保费规模高的观点呢?其实不然。因为南京市场保险供给主体更多,投入保险领域资本量和劳动更多,市场更具竞争性。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产值是资本和劳动的函数,则南京的保费规模更高是合理的。早在1997年,除人保、国寿、太保、平安四大公司外,天安、大众就已进入南京市场,之后又有泰康、新华等公司进入。而苏州市场除上述四大公司外,直到2000年才出现天安公司这一新面孔。
表5 2000年苏州产险市场保费总额及其结构 (单位:万元)
总保费 车险保费 水险保费 非水险保费 赔付率(%)总保额(亿元)
人保 48230 27074 3679 17477 52.5 1623
太保 19505 9919 1087 8499 42.0 810
平保 6255 3328 517 2410 35.7 304
天安 1106 596 30 480 9.1 32
资料来源:苏州保险同业公会
应当指出,到2001年苏州市场保险公司数量偏少,垄断性仍然较高,且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有效竞争不足,即并非完全按保险市场规则开展业务,进行竞争。其他地方出现的高返还、高手续费、提高保障范围、车险无赔款免费承保、人情赔案等问题在苏州也都或多或少存在过。诸如此类,都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保险市场带有明显的粗放型色彩。因此,进一步放松对市场准入的限制,改革企业制度势在必行。
三、从封闭到开放:能否借国际化促现代化
为应对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保险市场的形势,保险监管部门从1999年起,放松了中资公司在国内开设分支机构的限制,意在外资公司大举进入之前,先对中资公司开放。一些总部设在北京、上海的保险公司闻风而动,迅速扩充机构。他们增设机构都选择沿海发达城市和内地中心城市。此外,根据中国政府在加入WTO谈判中的承诺:在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国寿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在苏州、北京、成都、重庆、福州、厦门、宁波、沈阳、武汉和天津等地提供服务,加入3年内,取消地域限制。保险市场的这一制度变迁无疑将产生深远影响。
进入2002年,苏州保险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大开放时代。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华泰产险、大众公司在苏州开业,美国友邦保险苏州公司正在筹建之中,还有日本东京海上、日本住友、荷兰国际集团、英国商联、新疆产险也正积极准备进入苏州市场。2001年,2家代理机构:希尔保险代理公司和华信保险代理公司获准筹建,众信公估公司已向保险监管机构提出筹建申请。苏州俨然成了保险界的“兵家必争之地”。不知从何时起,苏州市区内的一条交通要道——干将西路,数百米内聚集了众多保险同行,简直成了“保险一条街”。
苏州国内保险业务自1980年恢复,至今约20年时间便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开放局面,实在是形势所迫。国内与苏州这一情形类似的地区不在少数,因此具有代表性。
在中资公司的资本、人才、技术不足、国有保险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依然存在、市场竞争行为扭曲未根治、部分公司利差损问题突出及经营风险存在的情况下,大开放无疑将对在苏州营业的中资公司产生冲击和震荡,但辩证地看,对苏州保险业乃至全国保险业来说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之所以说外资进入会对中资公司造成冲击,是因为它们的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更强,更具竞争力。为应对外资公司的冲击,中资公司必须培育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开发的技术和能力、市场营销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等多种能力。为此,中资公司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凝聚力亲和力的企业文化,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知识化水平,建立学习型战略联盟,包括与外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有助于打造公司的品牌,提高公司的资信等级,促进保险业的现代化。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当然是以保险公司为主体进行的,但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政府要致力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如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保险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供给主体,建立更加有效市场退出规则,包括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的缴纳、管理和运作;完善监管制度,要由直接管理转向体现服务的间接监管,最终过渡到建立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制度,逐步退出对费率和合同条款的直接管制,实现签约自由化;规划保险教育和考试制度,促进保险人才成长;推进国有保险公司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改善国有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保险资金的运用开辟新的渠道。
【
推荐给好友
】【
打印
】【
进入论坛
】
相关链接
·
苏州市召开保险业行风评议情况反馈会
·
省地税局、省保监局领导来苏调研保险业车船税代收
·
全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
·
保险行业信息化论坛
·
协会特邀日本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小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