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险网
>>
行销
>>
保险研究
>>
行业
>>新闻
江苏保险业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7-1-9 11:29:44 来源:保险研究 编辑:szbx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和浙江两省保险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两省保险规模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针对江苏保险业发展的现状,结合江苏经济发展的实际,江苏省保险业应紧紧依托江苏经济大好形势,稳步推进保险业创新和改革;注重保险品质效益,促进江苏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努力挖掘保险市场需求,为江苏保险业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关键词] 江苏保险业;保险规模;保险密度;弹性系数
我国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国内业务以来,其发展日新月异,近几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一直在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我国的保险规模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各个省份的保险规模影响因素不一致。本文对江苏和浙江两个保险业发达大省保险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探寻两个省域范围内保险规模发展的规律,并对江苏省保险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保险规模的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
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在省域之间因为各省的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采用总保费收入来进行比较的横向可比性不是太大,单纯的比较保费收入的差异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一指标只能用于本地域的纵向比较。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与同口径GDP的比值;保险密度是保费收入与同口径总人口的比值,即某一地域人口的平均保费水平,是衡量一国或地域公民保险意识水平、保险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当年GDP
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
二指标之间的关系: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人均GDP
在上述三个指标中,保险密度指标能够更好的对地域之间的保险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可以表现某一地域人口因素对保险发展的影响。
很多学者都对我国保险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过分析。一种基本的看法是影响我国保险业发展规模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均GDP,其他的还包括对保险的认同、文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因素。但是这种看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很少有定量分析作为观点的支撑。但是,作为以保险密度指标来衡量的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颇多的,人均GDP是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地域文化差异、保险意识、政府对保险业的宏观调控、保险品种创新、竞争模式的变化等都和时间有关,因其较难量化,所以可以归结为时间因素。
二、苏、浙两省保险业发展规模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基本模型构建
首先对1997年—2005年江苏和浙江两省及全国的保险密度变化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并作图(见图1)。图1表明,保险密度的递增趋势带有S型特点。此外通过对选取的全国保险密度与人均GDP数据指标作散点图,可知保险密度和人均GDP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
经过前面分析,可以对影响保险密度的解释变量进行主观筛选,其影响因素主要应包括时间(记为T)、人均GDP(记为X)以及其他的因素,包括人们对保险的认同、文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因素(记为D)。
计量分析可以发现,人均GDP和时间T之间相关系数高于90%密切相关,作图发现,人均GDP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增长趋势。所以人均GDP中充分包含着时间变化因素。包括人们对保险的认同、文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等其他的因素D,因其变化较为稳定,对保险密度的影响应当比较平缓,在下面模型中作为常数项处理。
以保险密度作为被解释变量记为Y,人均GDP作为解释变量记为x。对x和Y作散点图,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Y随X变化呈S型。考虑到两者数值较大而对数值取自然对数又不影响函数特性,对二者取对数处理,作散点图如图2。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图2形状,建立非线性数学模型式:
其中A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干扰项。
(二)苏、浙两省保险密度模型及其分析
在对经过取自然对数的三区域范围保险密度数据进行逐步回归(进入模型标准为P≤0.05,剔除标准为≥ 0.10)后,分别有江苏、浙江以及全国保险密度模型分别为式(2)、式(3)和式(4),检验结果见表1。
对上述回归模型及其检验结果来看,表明在三个模型中,保险密度的对数值(lnY)的总变异中高于94%的变异都可以被模型拟合,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从形式来看,三个回归模型结果类似,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区别在于回归系数的不同。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三个式子中LnX的作用都较其他变量更为强劲。
三、模型结果比较分析
对上面三个模型比较可发现在江苏、浙江和全国范围内,保险密度和人均GDP都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一点和实际情况较相符,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保险密度呈现着类似的递增方式,但其中在系数上表现出差异性,递增速度不同,人均GDP对保险密度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人均GDP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指标,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对于城市,随着就业模式的改变,城市人口的总体危机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在提高,在可支配收入提高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在社会保险以外更多地寻求商业保险的保障。农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农民寻求商业保险的保障意识。
比较上述三个模型,可以发现人均GDP对三个区域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里可以通过计算其点弹性系数进行比较。记保险密度的人均GDP点弹性系数为E,由弹性理论可知:
将数据代入,可得所考察年份各区域范围的点弹性系数 (见表2)。
从表2可知,江苏、浙江及全国的保险密度弹性系数随着年份的增加,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递减的趋势,以江苏省为例,1997年的点弹性系数为8.58,2005年变为6.31,降低幅度为26.45%,环比降低速度为4.3%。数据同时表明江苏省在1997年底,人均GDP每增加1%,保险密度可以增加8.58%,而到了2005年人均GDP每增加1%,保险密度却只增加6.31%。从浙江省来看,每年环比降低速度为4.4%。数据同时表明在1997年底,人均GDP每增加1%,保险密度可以增加8.10%,而到了2005年人均GDP每增加1%,保险密度却只增加5.92%。这表明保险密度对人均GDP的边际值在江浙两省及全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递减,同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保险监管水平的提高以及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保险业在江苏、浙江省和全国逐渐趋于理性发展。
从横向看,由表2可以发现,江苏的弹性系数较浙江省存在时间滞后现象,同一时点上浙江的弹性系数最小,江苏次之,全国的系数最大,这和实际情况也比较吻合。浙江是我国保险业较发达的省份,其人均GDP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于江苏省,弹性系数比江苏小,说明保险密度相对人均GDP的递增速度比江苏和全国的情况缓慢一些,发展更为理性。
四、做大做强江苏保险业的对策
江苏、浙江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强省,其强大的经济活力为两省保险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奠定了保险大省、强省的地位。但两省在保险业的发展特征上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江苏省连续几年保费收入全国第一,浙江省保险密度连续多年全国最强,各有优势。从总量上看,江苏表现为多,而从平均水平看,浙江表现为精,就保险密度而言,江苏省保险业落后于浙江省,表2数据表明,江苏保险业在保险密度的点弹性系数上平均滞后浙江省两到三年。所以,应当注意到江苏保险业规模发展的劣势。江苏省保险业之所以能位居全国前列,保费收入能位居全国第一,主要是依托江苏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其外部环境要优于其他省份,单就江苏和浙江来说,江苏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都高于浙江,这是江苏保险业发展的最有利外部环境。
从我国目前现状看,保险业的发展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以粗放型的方式实现的,其特点是依靠大量保险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保险规模的快速增长。江苏保险业的发展情况同样如此。江苏省的保险业要想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保持高速发展,需要在质量上下工夫,改善自身的内涵。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紧紧依托江苏经济大好形势,稳步推进保险业创新和改革
江苏省正在实施“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努力推进全省小康社会的建设,打造平安江苏,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保险业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其特有的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功能,为江苏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实现江苏保险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科学发展,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市场要素,全面提高保险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实现销售渠道多元化,增强服务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稳步推进保险业的改革;其次要推进江苏保险业产业结构、业务结构和管理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和优化,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推进业务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内涵式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并重;再次要实现保险企业资本构成多元化、资本运营渠道多样化,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承保能力;最后要大力推进保险业制度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提高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注重保险品质效益,促进江苏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重视保险的品质和效益,实现保险业增长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提升和实现江苏保险业飞跃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这些举措稳步推进江苏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保险的品质和效益,首先要稳步推进江苏省保险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市场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准目标市场,同时对保险风险进行反复论证,使客户和公司都能够找到自身利益的结合点。针对目标市场差异,大力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产品,针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保险业务,例如,可以顺应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大力开发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其次要强化保险企业的利源分析,大力调整保险业务结构;最后要在销售队伍和服务质量上下工夫,提高销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保险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保全服务规范化水平。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保险意识,努力挖掘保险市场需求,为江苏保险业的快速协调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公众保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保单销售能否顺利进行。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历史时间较短,社会公众对保险的认识不是非常清楚,加之长期以来部分保险公司存在着违规操作的现象,影响了保险业的声誉,以致公众对保险缺乏信任感,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保险展业的难度。因此,要保持江苏保险业快速协调发展的势头,还必须大力提高全省公众的保险意识。要从根本上改变江苏公众保险意识弱的状况,需要各家保险公司通力协作,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保险知识,培养社会保险意识,让人们真正了解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同时,江苏保险业要苦练内功,真正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注重职业操守,诚实守信,不断提高自身的规范化经营水平,增强公众对保险业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让潜在的市场需求充分释放出来,使江苏保险业发展建立在可靠的市场基础上,实现全省保险业又快又好的发展,缩小与浙江保险业发展的差距。
【
推荐给好友
】【
打印
】【
进入论坛
】
相关链接
·
江苏将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
江苏省渔业互助保险协会在南京宣告成立
·
江苏首家法人财险获批 两家上市公司退出
·
保险市场增速会超GDP增速
·
江苏外贸企业纷纷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寻找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