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险网
>>
行销
>>
团队建设
>>
经营
>>新闻
让奖励真正有效
2005-7-13 14:41:51 来源: 编辑:rhx 点击: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将激励分为奖励(正激)和惩罚(负激)。显然,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
"
扶正祛邪
"
,形成良好的气氛,产生无形的压力,使整个群体和组织的行为更加有效、更富有生气。
奖励既然是调动士气的有效手段,是不是
"
魅力
"
无限、放之皆准呢?有限的奖励投入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科学的使用奖励手段尤为重要。
因人而异设计奖励项目,不同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奖励项目。
对于低收入的员工,奖金是重要的;对于收入高的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会收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对于年轻好学的员工,能获得宝贵的培训机会足以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等等。总之,奖励效果取决于员工对奖励项目的偏好,应对员工的需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有的放矢,有所差异,从而遴选合适的奖励项目。
奖励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o工作保障
o提升和成长机会
o提高性培训机会
o较高的工作评价
o工作的趣味性
o良好的工作条件
o优厚的工资待遇
o健全的福利保障
o个人问题得到的关心
o提高奖励的综合效果
尽量增加物质奖励的精神含量,不仅使获得奖励的员工物质上得到实惠,而且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激起员工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奖励效果倍增。有效的奖励未必需要大笔的金钱,精神上的奖励有时更显价值。
IBM公司在奖励方面很注意员工身心的感受,奖励常常别出心裁。
有一位员工得到公司奖给他的业务名片,上面有一个蓝色镶金边的盾牌,这是他25年工龄荣誉徽章的复制图案,同时上面还印着烫金的压纹字:
"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25年的忠诚服务。
"
这委员工拿到名片后,感动之极,由衷地为自己是IBM员工而自豪,立即奔走相告,同自己的每一个朋友分享这份荣誉。对于公司来说,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难,但在员工心中激起的感情波澜却是巨大的。
合理把握奖励的档次
奖励的投入应是适度的、富有效率的,而非越多越好。因滥用奖励造成员工工作情绪出现疲态,从而导致整个组织一蹶不振的例子屡见不鲜。同一奖励各等级之间亦应存在合理的差别。差别过小,搞成平均主义,会失去激励作用;差别过大,超过贡献的差距,则会走向反面,使员工感到不公平。尽管使奖励各等级之间差别与贡献相匹配,真正使先进者有动力,后进者有压力。
根据公平理论,每位员工都是主观来判断是否公平的,他们不仅关心奖励的绝对值,而且关心奖励的相对值。
公平感取决于一个人所获得的奖励与其所做的贡献之间的比较,包括与他人、自我期望和组织承诺奖励之间的比较,严重左右奖励的效果,所以奖励的整个过程都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防止盲目攀比。
让奖励目标及兑现适度适时
奖励目标设定既不可太高,又不可过低。过高则使获得奖励的期望值太低,高不可攀,容易使员工
"
得之太难而不为
"
;过低则使目标的
"
含金量
"
下降,缺乏挑战,可
"
随手拈来
"
,使员工失去奋争的原动力。对于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可用目标分解的办法,将其分解为一系列阶段目标,一旦达到阶段目标,就及时给予奖励,即把大目标与小步子相结合。奖励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犹如烧菜,适时加入佐料,才能保证菜的好味道。
此外,奖励的兑现一定要及时,注意场合、方式,否则,其激励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毕竟,奖励不是单纯的对成绩的
"
结算
"
,而是要通过此,收获员工对工作挑战的信心、勇气和整个组织士气的提升。
【
推荐给好友
】【
打印
】【
进入论坛
】
相关链接
·
帮助团队伙伴不断接受新理念
·
把辅导训练进行到底
·
新兴寿险公司的战略选择
·
保险集团如何构建科学的资本经营战略
·
沟通——把思想做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