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保财险5年承担政策性农业风险27.71亿元,受益农户14.97万户次
作为苏州经济的一大亮点和沿海现代农业的典范,苏州的农业一直被誉为“姑苏大地最美的风景”。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强。苏州人保财险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开展农业保险试点,通过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帮助农民告别“靠天吃饭”的时代,成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守护者。从2006年7月以来,苏州人保财险已累计为承保服务区域的124.92万户次投保农户承担风险保障27.71亿元,为抵御农业自然风险,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试水两种模式,构建一个体系
2006年7月7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苏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过苏州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筹备运作,在全省率先采用委托代办的模式与人保财险等2家中标公司正式签约。签约一方,苏州人保财险迅速行动,8月10日,苏州市分公司和张家港市政府在张家港塘桥镇举行张家港市农业保险签单仪式,塘桥镇18128水稻种植户,46216亩水稻全部投保,标志着苏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进入到实务性操作阶段。
经过2年多积极实践与不懈努力,苏州人保财险参与初步构建了苏州市的国家、省级、市级三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体系,财政保费补贴政策激发了“三农”保险的有效需求,以保险的方式初步解决了“三农”保险的扶持政策缺位问题。但弊端也逐步显现,苏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委托代办模式,实质上是由政府超赔兜底的纯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并不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风险,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无法转嫁政府的农业风险。
2008年8月8日,苏州人保财险根据省政府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具体要求,积极筹划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转型工作,与苏州市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签订了《苏州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联办共保协议》。在实施方案中:一是明确了保费划缴的工作流程和时限,确保保费补贴资金及时到位;二是设定了保险公司理赔权限,设立理赔周转金,提高了理赔工作效率;三是明确了相关比例与管理办法。
从委托代办到联办共保,苏州人保财险充分发挥保险业的服务优势,在政策性农险的试验田里勤奋耕耘,苏州全市政策性农险保费从2006年的657.8万,增长到2010年的2493.2万,为苏州“三农”保险保障框架体系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抗大灾保增长,农民得到实惠
苏州人保财险自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先后在公司承保服务区域开办了种养两业7个险种,2006年7月-2011年9月,苏州人保财险累计代付和支付保险赔款3727.88万元,受惠农户近14.97万户/次。第一个五年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让参保农民尝到了甜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今年国庆节前夕,苏州人保财险将迄今为止赔偿数额最大的一笔政策性农业保险赔款——2011小麦赔款加补贴2949.57万元及时分发到承保服务区域中的5528户次农户手中,让参保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今年的6月,因受梅雨天气影响,苏州地区正在收割期的小麦遭暴雨袭击,受灾面广量大、农户损失惨重,被媒体称为“流泪的小麦”。 苏州人保财险快速启动大灾紧急预案,从6月12日开始,苏州人保财险查勘人员,会同镇、村组成联合查勘小组,深入农户、踏田核对,对受灾情况进行实地查勘。苏州人保财险多次召开小麦理赔专题会议,坚决执行苏州市推委办决策意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推委办的对接,确定理赔工作方案,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高质量地做好理赔工作,做到农民、政府、社会三方基本满意。
苏州市农业保险试点来的几年,是我省农业部称参保农户得到实惠最多的地区,苏州人保财险保险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农业是靠天吃饭,田种得越多,风险越大,现在有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我们种田大户就没有后果之忧了。”——张家港市永利村种粮大户徐小松。
“如果没参加保险,损失就大了。”——张家港市乐余镇种粮大户仇孟。2007年,苏州市水稻大面积遭受“韦帕”、“罗莎”二次台风袭击,苏州人保财险服务区内,有39.21万亩水稻因台风而倒伏,支付赔款948.05万元,受惠农户近13.27万户。种粮大户仇孟2007年种植了500多亩水稻,近百亩水稻发生严重倒伏,由于参加了农业保险,得到了2万多元的赔款,是她个人所缴水稻保险年保费的10倍之多,对此她深有感触。
“想不到这次雪灾发生损失,这么快就得到了足额的保险赔偿。” ——苏州新区养鸡专业户王春荣。2007年5月,养鸡专业户王春荣签订为鸡场内1.3万羽蛋鸡投保,个人承担保险费40%,交了4000多元保费,由此诞生了苏州市政策性养鸡保险第一单。2008年2月,苏州发生的暴雪灾害,导致鸡场三间鸡舍坍塌,损失鸡只1050羽。苏州人保财险接到报案后,在5个工作日内就将保险赔款13230元,送到了农户王春云手中。王春云回想起2002年的一次台风,鸡厂鸡舍坍塌、蛋鸡死亡,损失惨重,全部由个人承担,无比感慨。
“幸亏及时投保了政策性蔬菜大棚保险,政府和人保财险公司及时为我送来了赔款,将我的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以后有了保险,我做高效设施农业的劲头更足了。”——昆山周市镇农户陆育清。2010年,他在政府补贴下,个人出资20%,用2388元投保了30亩蔬菜大棚。当年8月15日大棚因龙卷风灾害受损,获得了13.18万元的理赔款。
满足三农需求,助推现代农业
“不断拓展农险覆盖面,推动高效农业保险试点”,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江苏保险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背景下,江苏保监局对全省的农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国有公司,苏州人保财险勇担社会责任,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三农需求,为新险种的开办理思路、为农户的呼声出主意、为政府出台政策当参谋。
高效设施农业投入大,效益高、风险大。缺少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受灾后极易导致农户因灾致贫。为此,很多农业大户提出了为大棚设施买保险的愿望。而蔬菜(瓜果)大棚保险恰是现代设施农业保险的重要内容,对于支持农户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9年,苏州人保财险积极会同农林部门和有关农业保险办公室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了解农户切实需求和承受能力,根据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蔬菜大棚保险条款规定,于2009年7月在昆山市千灯镇试点,开出了苏州大市范围内高效设施农业保险--《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蔬菜大棚保险》第一单,将钢架大棚和薄膜纳入了政策性农险的保护伞,昆山千灯高效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有限公司投保的25亩连栋大棚,投资方每亩只需支付528元保险费,大棚一旦出险,每亩最高可获赔付3.65万元,受到了农户的欢迎。
有了大棚和薄膜的保险,随即带来了棚内作物承保的问题。受灾农户在万幸之余,纷纷表示,希望在政策性蔬菜大棚保险的基础上,能够将棚内作物也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给予农户更多的保障。由于棚内作物损失鉴定没有统一科学的依据,棚内作物保险成为发展高效农业保险的一大困扰。
苏州人保财险深入调研、潜心研究,2010年对大棚保险的方案进行了及时优化,一是统一了钢架大棚的技术标准。鉴于目前钢架大棚缺失行业和国家标准,试点单位在下乡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上海协会的协会标准,制订了三型技术要求。对非标准大棚,则由保险公司展业和农技人员组成的市大棚保险评标小组的验收投保。控制了钢架大棚建造上存在的风险。二是对棚内作物进行合理分类。根据省政府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苏州市分公司将昆山干灯承保蔬菜大棚棚内作物分蔬菜、瓜菜轮种、多年生果树三大类,分别确定了不同茬数和每茬保额,突破了棚内作物承保技术瓶颈,解决了棚内作物繁多不能准确确定保额等问题,2010年投保高效设施农业保险的农户由8家增加到66家,有了全方位的保障,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的信心更足了。
发展服务为民,花开民生保险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曾指出“落实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任务艰巨、刻不容缓”。惠民利民与强市同样重要。苏州人保财险抓住了服务三农和民生保险二个关键,通过政府搭台、保险唱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地方政府的灾害保障体系,为苏州人民群众办了实事。
忽如一夜春风来,政策性农险伴着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东风吹遍了苏州农村的每个角落,五年来,苏州人保财险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建网络、强服务,在己有105个乡镇保险营销服务部的基础上,建立三农保险服务站75个,协保员165人;三农保险服务点713个,指导员718人,通过前移服务平台,放大人保品牌优势,扩展服务内容,形成了覆盖农村的保险服务网络。
苏州人保财险率先在全市行业内启动民生两险工程(即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和重大自然灾害房屋保险),作为惠民有力措施,通过与政府 “联办共保”的方式,以商业保险安排转移灾害风险,保险杠杆的放大作用为约定户籍人口和境内民房提供较高的风险保障。保险的参与,赋予了社会救助模式新的内涵。张家港的民生保险开办之初,即受到中央民政部门的公开表彰,并成为各方学习的标杆,两年中,赔付了德积渔民遭雷击死亡等一些数额较大的成功案例,成为港城市民认识人保品牌的明星险种。而今年,吴江市政府更是将民生保险项目列为2011年政府十大实事项目之一进行落实,授权吴江市民政局为全市79.96万人、25.53万户家庭投保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重大自然灾害房屋保险附加房屋火灾(爆炸)保险。
“我们政府花了小钱,为老百姓办了大事。”一位民政局局长坦言道。 去年7月3日暴雨,张家港金港镇福民村七组村民陈启良家4间瓦房有3间屋顶坍塌。不出一周,就获得了5100元赔偿。今年8月12日,吴江民生保险赔款首次集中发放,吴江市副市长亲自为受灾群众兑现。普惠制性质的民生保险,使政府的灾害救助不再只是“毛毛雨”,成为三农保险中的一朵奇葩。
跳出农险看农险,深入农险做农险。2011年苏州政策性农险的第二个标期已经开始,苏州人保财险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再次中标。站在新的起点,苏州人保财险将抓住党中央继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的政策机遇,努力做好农险及农村保险业务发展转型,继续丰富农村保险内涵、扩大保障外延,加快为富裕起来的苏州农民提供各类保障,为“服务三农,强农惠农” 履行好的应尽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