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保险网>>人才动态>>新闻
营销员“诚信高消耗”何时了
2006-3-14 15:54:11     来源:国际金融报   编辑:szbx  点击:

    随着国内市场开放,很多行业的从业者都完成了向职业化的转变,表现行业内人员稳定,流动性不强;遵循一套模式化的职业标准,特别是形成一个比较正面的职业形象。如传媒、IT、广告、银行、汽车、证券等行业从业者都具备这样的特点。

    在众多职业中,保险营销员可算得上没有职业化的一个异类。尽管在国内发展了13年之久,每况愈下,人员稳定性等一年不如一年。不久前,保监会就规范保险代理人行为发布草案征求意见,其中对营销员销售行为作出23条禁止性规定。尽管这可以看作是对营销员监管力度的加强,可从另一个角度看,更是营销员没能实现职业化的无奈之举。

    1992年营销员制度进入中国,很快便成为寿险发展的有力推手,迄今为止仍为寿险销售的主力,目前寿险保费收入的47%来自营销员。可是,如同现在某些行业的增长是以消耗大量能源为基础一样,营销员保费收入的增长则是以牺牲保险的正面形象资源为代价的。

    年末岁初,正是高校招聘的忙碌季节,在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内部网站上,列有招聘企业黑名单。好几家是保险公司赫然在列,原因在于,明明是招聘营销员,却打着招储备干部、经理的旗号,吸引大学生去面试,等到面试时,才明确告知是做营销员,需要出去跑业务。

    营销员招聘竟然要遮遮掩掩,这就是目前营销员这一职业的尴尬现实。

    寿险营销原本就是千千万万销售行业的一种,所不同的就是保险具有无形的特点。但因为从一开始就播错了种子,成长中没有矫正,结果开出了荒谬的花。

    保险公司没有把营销员当成一种职业。对营销员来源不加选择,不进行职业规划,没有福利,更不用说专业化的培训,从一开始营销员便被边缘化。

    保险公司使用营销员目的在于拉动保费增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考核营销服务部或者营销员的首要标准就是保费收入,过程可以忽略。这样,营销员为了完成保费任务,不惜误导、欺骗消费者。营销部则拼命增员,以形成保费的简单叠加。

    于是,在寿险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那几年,营销队伍迅速膨胀,有些地方也把营销员当成了解决闲置人员就业问题的出路。有的营销员甚至连条款都看不懂,这怎不影响销售?营销员的职业形象随着寿险的发展开始衰败。

    虽然每家公司都有管理营销员的“基本法”,可在保费的指挥棒下,“基本法”失去了效用,对营销员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形同虚设。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保险公司培训教导营销员如何“诱导”消费者投保,从根本上颠覆了“基本法”。

    既然“东家”都不把营销当成一种职业,那又怎么要求营销员去职业化呢?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员职业感的缺失。

    营销员感到缺少归属感,认为与保险公司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不是一份真正的职业。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营销员不会打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感到工作有不如意,马上就可以离开,因此,营销员的流动性达到70%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

    职业化所提倡的责任感在营销员身上也找不到。有些营销员为了拉到保费,不择手段,不顾及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公司的声誉、保险业的声誉,是否影响自己将来的发展。万能险销售中的夸大收益率,“飞单”等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保监会的管理规定列出的23条违规行为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总结而来的。

    营销员的非职业行为直接破坏了保险业的生态平衡,带有竭泽而渔的味道。传播学理论认为,坏消息或者坏形象的传播速度和波及面要远远大于好形象。目前保险营销员有140多万,哪怕有10%的人有违规行为,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保险成为不诚信的众矢之的,营销员的非职业化难辞其咎。

    而且,就像航道中的水草滋长会阻塞行船的发动机一样,营销员的非职业化带来的某些破坏作用是无形的,能够消融积极的一面。

    市场对外资开放后,一些外资公司着力于打造精英营销团队,起点都很高,可不到一年,人员流失就达到了70%,大部分是无法适应这个行业。深层次原因就是他们承受不住营销员非职业化的压力。

    这些精英营销员都来自其他行业,是职业化了人,尽管做保险营销员有底薪、培训,可他们在一个缺少职业化的大环境里,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压力之下,只好黯然离去。

    看来,非职业化已经成为寿险体制、业务改革发展的阻力。

相关链接
·部分险企逆市招聘 保险营销队伍继续扩大
·保监会发布中介市场报告 揭秘保险营销员收入
·保监会铁腕防营销员诈骗
·保险行业:扬弃“人海战术” 寿险巨头营销谋变
·要想卖保险 别怕被拒绝